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学勤[1]
机构地区:[1]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107-115,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审美功利主义思想与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关系研究"(12BZW016)阶段性成果;浙江省哲社一般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与清末儒学的谱系关联研究"(13NDJC152YB)成果
摘 要: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以其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趣味主义"为重要内容。学界通常将"趣味主义"与梁启超早年的文艺功能论结合,以此构筑梁启超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尚未厘清关于"趣味主义"发生的文献证据和学术思想来源。通过师承关系考察与文献脉络梳理,我们发现,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扎根于绵延至清末的儒家心性之学,从康有为所传授的儒家静坐养心法中发展而来,这赋予梁启超美学思想以极强的本土性和高度的统一性,并充分表现在"无所为而为"这一理论神髓中。梁启超的"趣味主义",成为儒家心性之学与中国现代美学最清晰的连接点,构成中国现代美学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学术案例。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