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葛剑雄
出 处:《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5年第9期45-45,共1页
摘 要:明朝两百多年间,修筑长城有十八次之多,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包括北京附近居庸关一带最雄伟的一段,都修筑于明朝。 清朝人关后,一直没有修过长城。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离明朝最后一次修筑长城已近百年,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总兵官蔡元上疏要求修筑,主管的工部等部门建议康熙皇帝予以批准。可是康熙却指责蔡元糊涂,“未谙事宜”,他说:“帝王治天下,不能专靠地势的险要和工事的坚固。秦朝筑长城以来,汉、唐、宋都经常修理,那时难道就没有边患了吗?明朝末年,我们的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率领大军长驱直人,明军望风瓦解,没有一路敢阻挡。可见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民心顺了,国家就安定,边境自然巩固,这就是所谓的‘众志成城’。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我都亲自巡视过,长城已损坏的很多,要修的话工程浩大,能不给百姓带来损害吗?况且长城绵延数千里,得养多少兵才能守得住?”他认为蔡元认识不到这样的道理,提出的意见“甚属无益”,要有关部门注意。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