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政犹蒲卢”郑、朱注之歧异与会通  被引量:3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杨少涵[1] 

机构地区:[1]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  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89-103,共15页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庸>学文献集成与研究"(13CZX035)

摘  要:《中庸》第20章"夫政也者,蒲卢也"一语简称为"政犹蒲卢"。对于此语,郑玄提出蜾蠃说,朱熹提出蒲苇说。郑、朱两说的根本区别不在个别字词解释,而在其背后的哲学观念:郑玄之说反映的是一种教化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汉代善恶相混的人性论学说;朱熹之说反映的是一种德治政治哲学,这种政治哲学根于宋代理学家的人性本善学说。郑、朱两说在音韵学上有其相通性,都是果臝词族的一语之转。果臝词族的最初之物应该是葫芦。葫芦在上古初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果臝之音很可能就是对葫芦之形与音之观察而来,而且以之作喻,可以兼有教化与德治两种政治哲学意义,通于郑、朱两说。所以葫芦说应该是一种比较圆满的解释。

关 键 词:《中庸》 蒲卢 蜾蠃 蒲苇 葫芦 

分 类 号:B222.1[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