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出 处:《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4-11,共8页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楚国诸子学研究"(11BZX049)
摘 要:学术界以往对秦国儒学的研究基本上属于空白,但秦国并非没有儒学。秦国儒学的渊源可追溯至周平王东迁时秦国所继承的西周文化典籍及孔子儒学发生前"六经"在秦国的传播。孔门"七十子"中的秦祖和壤驷赤二人即来自秦国,说明秦国儒学的发展是与东方其它诸侯国同时起步的。孔子本人十分推崇秦缪公之政,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和秦始皇采用李斯之策时都采取了"焚《诗》《书》"、甚至是"坑儒"的政策,但这也说明秦国确实存在着"以礼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和儒家经典广泛传播的事实。秦国儒学一度兴盛的另一表现,就是所谓"子夏居西河教授",而这一事实也是勿庸置疑的。秦国儒学具有重儒家经典传授和轻儒学理论建设,儒、法相反相成、互斥互补等基本特点,这既与秦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相关,也可使我们看到让学术与政治保持适当的距离,对于包括儒学在内的学术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