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根源及其思维基础初探——以《广雅疏证》动植物名词为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黄晓冬[1] 胡继明[2]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6 [2]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400052

出  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104-111,共8页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胡继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广雅疏证>词汇研究"(10FYY016)成果之一

摘  要:"异名同实"是指一个事物具有多个名称。王念孙《广雅疏证》的考释中反映出古人为动植物命名有八种理据。单个词的理据不简单等于词汇现象的成因、根源。人们总是选择适宜的理据作为命名依据,加之词与词在符号层面又有多种关联,这二者是古汉语词汇中"异名同实"现象的主要成因。因此,形成异名组的根源可分两类:一类是植根于符号关系的"符号关系型根源",一类是植根于认知理据的"认知型根源"。其中,认知型根源是造成"异名同实"词汇现象的核心性要素,这一根源的思维基础是具象思维。

关 键 词:古汉语 “异名同实” 词汇 《广雅疏证》 动植物名词 

分 类 号:H131[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