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常时期下人性的扭曲——以《伤痕》和《脸上的红月亮》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秀霞[1] 

机构地区:[1]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出  处:《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1期206-208,共3页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hinese Edition

摘  要: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以《伤痕》为代表的讨伐文化大革命的"伤痕文学"。而二战以后,以《脸上的红月亮》为开端的日本"战后文学"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两种文学都反映了非常时期期间人性的扭曲和结束后所受到的伤害,但是这两种被害又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对《伤痕》和《脸上的红月亮》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被害情节的分析比较,可以窥探到社会环境给人所带来的不同性质的伤害,并进一步探求"伤痕文学"和"战后文学"的特征。

关 键 词:被害意识 人性 利己主义 伤痕文学 战后文学 

分 类 号:I106.4[文学—世界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