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文学

作品数:123被引量:12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莫琼莎刘炳范王琢叶琳张体勇更多>>
相关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我们要打开一条生路”——沪版《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述要
《武陵学刊》2025年第2期115-123,130,共10页赵苑钰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以文献教育为抓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贯通本硕博培养机制的研究”(2023JGYB029);中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以文献教育为抓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贯通本硕博培养机制的研究”(2023JB023)。
“星期文艺”是《大公报》重要的文学副刊之一。沪版《大公报·星期文艺》的创刊,起源于该刊编辑部对战后文学方向的探寻。沪版“星期文艺”前32期采取与津版同时刊行的模式,自33期始脱离津版,单独刊行直至终刊。这一决策的转变是由开...
关键词:沪版《大公报》 “星期文艺” 杨振声 战后文学 《我们要打开一条生路》 
作为元问题的“主体性”:日本二战后初期文学论争的理论内涵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25年第2期130-144,共15页信誉 
2024年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一般科研项目“日本战后初期的文学主体性问题研究(1945—1950)”(Y202457155)的阶段性成果。
二战结束后,日本新日本文学会与《近代文学》之间围绕“主体性”问题爆发了激烈论争。文学史家倾向于关注论争中对“文学主体”的讨论,并在研究中形成了以主体性为元问题的研究视角。实际上,作为元问题的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文学实践,也...
关键词:日本战后文学 《近代文学》 文学主体性 “主体性”论争 
战后日本文学的三重向度: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4期119-124,共6页韩旭 
战后日本文学中民族主义、国家记忆与文化心理这三个重要向度成为反映社会变迁、文化冲突与心理困境的重要载体。文章分析了战后日本文学如何体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感在文学叙事中的复杂表现,并探讨了国家记忆在战...
关键词:日本战后文学 民族主义 国家记忆 川端康成 
“星堇派”论争与日本战后文学思想的形成被引量:1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莫琼莎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日本战后文学视阈下的‘战争认知’研究”(SM202010009005)。
“星堇派”论争是关于日本战后文学思想的重要探讨,它揭示了日本战后文学两大方向的异同:以加藤周一等人为核心的文学古典主义团体倡导扎根日本传统文学文化,从人道主义和合理主义出发进行文学创作;以荒正人、本多秋五等人为核心的左派...
关键词:日本战后文学 “星堇派” 战争认知 加藤周一 《近代文学》 
为萨特正名的人
《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第5期116-117,共2页薛巍 
2022年12月15日,著名法语翻译家柳鸣九逝世,享年88岁。他一直被视为中国“萨特研究第一人”,他译介萨特,对80年代中国的思想浪潮颇有助力。80年代与《萨特研究》萨特是20世纪的风云人物。1964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拒绝领奖),瑞典...
关键词:瑞典学院 战后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萨特研究 柳鸣九 法语翻译 核心人物 本土化 
“孤独的人”:武田泰淳的鲁迅言说及其文学接受被引量:2
《长江学术》2022年第3期79-94,共16页王俊文 
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武田泰淳对鲁迅的理解与其好友、对日本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竹内好相比并不逊色。武田泰淳这方面的小说和对谈等体现了其鲁迅论的总体特征。而泰淳文学中“弱男”/“强女”这一基本构图,以及小说《无声...
关键词:武田泰淳 竹内好 鲁迅 日本战后文学 
“温柔左翼”与“非国民”——岛田雅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后现代性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21年第2期56-64,共9页徐一然 
1983年登上日本文坛的岛田雅彦是日本当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岛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两部代表作品——《献给温柔左翼的嬉游曲》和《流亡者的呐喊》从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核上均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表现手法上,岛田利用戏仿创造出“...
关键词:日本战后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岛田雅彦 戏仿 
论日本战后文学的反战主题被引量:1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4期10-17,共8页叶琳 张叶玉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日本民间反战记忆跨领域研究”(17ZDA284)。
二战以后,一些饱尝日本战争体验的作家们,打破了政治思想的禁锢和天皇专制的锁链,开始对这场由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刚刚结束的法西斯战争进行反思。他们纷纷将蛰伏已久的战争创伤记忆付诸笔端,揭露战争的伤害,创作出一批反军国主义、反...
关键词:日本 战后文学 反战 主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作家的中国认识
《东疆学刊》2021年第1期88-95,128,共9页金鹤哲 杨丽晶 
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项目编号:13YJA7520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文学有关中国的书写甚少,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冷战时局不无关系。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战时和战后文学中出现的中国因素,通过对比战时文学“现时的敌对”和战后文学的“苦难的20世纪”“记忆中的盛唐”,可以解读...
关键词:韩国战后文学 中国认识 中国记忆 冷战文学 韩国作家 
论浮士德精神在战后文学中的变异
《下一代》2020年第9期0195-0196,共2页李洁 
德国作家歌德在诗剧《浮士德》塑造了一个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浮士德,同时给予了他独特的精神象征,即浮士德精神,一种指向无限的超越精神。二十世纪以来由于战争的非理性和经济的非人性,使得西方人近代精神中的“浮士德精神...
关键词:浮士德精神 战后文学 变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