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春花[1]
出 处:《理论导刊》2015年第12期110-113,共4页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转型时期量刑公正与社会认同的契合路径研究"(14CFX069);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网络时代贪污贿赂犯罪的量刑公信力问题实证研究"(14SFB3001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与刑罚裁量的互动实证研究--以死刑案件量刑为中心"(13YJC82005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舆论对刑事裁判影响的实证研究"(12FXC013)
摘 要:历史上死刑曾被用作或者试图被用作实现正义的手段。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死刑正义陷入"该死"或"冤死"的纠结,并在世界范围内朝着废除死刑的方向发展。在我国要取得公众舆论对废除死刑的认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从宏观的民意测量、微观的民意吸纳、未来的民意引导与升华、现实的民意尊重与沟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性举措,在死刑存在的既定事实面前为逐步废除死刑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