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万生[1]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诗学研究所
出 处:《诗探索》2015年第5期14-34,共21页Poetry Explor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流变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4XZW007
摘 要:中国现代诗学发展到4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继30年代瑞恰慈来华讲学后,奥登(1907-1973,W.H.Auden,英国出生之美国诗人)、燕b荪(1906-1984,W.Empson,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等于40年代来到西南联大讲学。由柯尔律治发端而由瑞恰慈、艾略特发展的知性理论,由于奥登等人来华的40年代传播与富有成果的创作,导致了40年代“中国新诗”诗人群的知性创作深化,这个深化,继承了30年代知性诗学中的诗是经验、睿智、调谐、避却抒情、非个人化、知性肉感化等诗学遗产,同时超越30年代而发展了瑞恰慈的“包容的诗”、“最大量意识状态”、综合、“戏剧化”诗学遗产,在30年代诗学继承后象征主义的象征的基础上,在卞之琳借鉴奥登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他富于机智的创作特色,并提出了所谓“现代诗歌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的结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