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字的汉语编码机制探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马晓琴[1] 

机构地区:[1]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人文社科系

出  处:《北方文学(中)》2015年第11期110-110,112,共2页

摘  要:字义的结构原则是“1个字义=1个义类×1个义象”。这是徐通锵先生《语言论》中提出的,其体现了汉字的理据原理。随着汉语的发展,单字格局日益解体,以双音字为主体的格局逐渐形成。其中,重言、双声和叠韵三类连绵字是汉语从单音节转向双音节字的集中体现,也是汉语理据性编码机制从非线性向线性转移的一个重要桥梁。本文试从连绵字和非连绵字来探讨双音字的编码机制。

关 键 词:连绵字 双音字 编码机制 

分 类 号:H131[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