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与美学转换的契机与模型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劳承万 

机构地区:[1]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康德-牟宗三"研究所

出  处:《学术研究》2016年第1期145-155,共11页Academic Research

摘  要:按照西方之本义与模式,中国既无哲学也无美学。此是前贤识见。欲求取中国既有哲学又有美学,则必须抛弃仿袭西方之路,另立哲学—美学模型,使之统辖西方学问,也开出中土学问。哲学是对宇宙人生之反思,因中西之反思方式、内容各异,故哲学形态也异。美学,西方是真善美分别说,中土是合一说,根盘在乐;中土论美重德不重色,更重人生艺术化/艺术人生化,中土曰艺术兴味,不称审美。此"合一说—人生艺术化"即是美学的根盘。寻找与把握住这本源,便是中国哲学(心性哲学)、中国美学(乐学)得以发生、发展的依据;若无此本源性根盘为依据,而大谈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则是十足的东施效颦与文化奴相。民族复兴全靠民族自信力:我们有五千年的连续文明,足可放弃仿袭之惰性,创造自己的辉煌。

关 键 词:哲学 美学 模型 转换 

分 类 号:B83[哲学宗教—美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