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广西科技大学西部地区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2]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驻站博士后545006 [3]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146-150,共5页National Art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性传统与文化建设的整合研究”(14BZW170);广西中青年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整合与认同:民族杂居村落宗教信仰的祭祀圈研究”阶段性成果;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地区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基金资助
摘 要:城隍作为中国民众普遍祭祀的对象,在民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渡是西南中国的古镇,因在洛江之滨,明清至民国时期曾为桂中重要的市镇。城隍是古镇民众主要的信仰对象,当代人流传着两则城隍传说,内容有共同之处,即去皇宫救火,并被光绪封赏,因而名声大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城隍的身份问题;第二则中认为城隍来自于洛江的"神木"。肇始于哈布瓦赫的社会记忆理论,为本文提供了理论视角,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分析两则城隍传说,尤其关注两则传说的异同点,可以看出城隍传说折射出的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也可以通过对社会记忆理论的探讨,指出当前社会记忆理论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