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的视角  被引量:3

Ar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纳尔逊.格雷本 李修建[3] 

机构地区:[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学系 [2]国际旅游研究院 [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100029

出  处:《民族艺术》2016年第2期151-156,共6页National Art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12CZW019)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类学家认为艺术具有普遍性,不过,他们仍要通过寻找共同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活动,如绘画、雕塑、舞蹈等,或是通过探索每种文化体系中的审美轨迹,应对艺术的跨文化认同。所有人都乐于审美欣赏,然其视、听、触、嗅、味等感官偏好却因地因时而有差异。人类学家或考察艺术的心理或精神分析层面及其情感力量,或将其视为语言和符号系统一样的语义交流媒介,或考察它们在支配人类关系时的社会政治能动性,以此探讨艺术的意义。艺术像其他地方性实践一样,经历了跨文化变迁、殖民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它们演变成了特定的民族认同的符号;另一方面,它们演变成了商业艺术和旅游艺术。艺术跨越边界,使得不同观众对其做出相异的解读,艺术的意义可能会被权力或商业所操控,商人、人类学家和批评家等在其中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由于商业和旅行抹除了边界,以前那些与世隔绝的民族艺术家遭遇到了都市艺术活动,如艺术学院教育、美术馆和博物馆,以及繁荣而充满竞争的主流艺术世界。众多创作人员进入了这一艺术世界,不过他们极力维护民族差异性,因之,像英国、因纽特、日本、西班牙和毛利等地的艺术可以被同一家机构或类似的机构传播和展览。当代消融边界的世界,时常称作后现代,允许先前被分隔为工艺品、常为女性从事的艺术活动进入这些同样的流通渠道和机构之中。都市艺术家挪用非西方艺术的特征,将其据为己有,非西方艺术家同样会吸纳都市艺术的实践。艺术家们扎堆从事民族志调查,人类学家则强调艺术品的诗性(而非分析的)力量。艺术史家推重艺术生产中的个体性和语境性,而人类学家则将研究视野拓展到了都市和全球艺术世界。

关 键 词:新艺术史 手工艺 民族艺术和旅游艺术 民族美学 

分 类 号:J0-05[艺术—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