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贾志强[1]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法学院,长春130012
出 处:《学术交流》2016年第5期107-112,共6页Academic Exchange
基 金: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究"(CLS〔2015〕C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刑事诉讼证明模式研究"(11BFX111);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研究"(2014077);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摘 要: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背景下,庭前会议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而庭前会议的效力问题是实现其制度价值的一个关键点。在我国法律规范层面,刑事庭前会议的效力仅仅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该规定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庭前会议效力的模糊性和争议性。但在司法实践层面,在一些案例中法官们在适用庭前会议时并不拘泥于"了解情况,听取意见",而是赋予了庭前会议以一定的效力。庭前会议的效力应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程序的时效性,即在庭前会议的启动、内容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有效时间的限制;二是结论的约束性,即庭前会议上不仅能够以法官裁判、参与各方达成共识等方式形成结论,而且这种结论对于参与各方和后续庭审具有约束力。在观念上重视产出与投入的平衡,注重庭前程序的作用,接纳程序性裁判,厘清成本与收益、庭前与庭审、程序性与实体性裁判这三组重要关系,有助于我们在庭前会议效力问题上达成共识,并促成庭前会议效力的真正实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