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理论的“观光者”与“流浪者”隐喻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茹莹[1] 曹辉[1] 

机构地区:[1]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出  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6期6-9,共4页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基  金:国家基金项目(教育学)2013年度项目<课程知识的意义转化与教学变革>(项目编号:EAA130364)的研究成果

摘  要: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后现代社会有两种典型的人的存在——"观光者"和"流浪者"。"观光者"有选择的自由,他们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旅行;"流浪者"没有选择自由,在被动中移动。"观光者"和"流浪者"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主要代表了知识的积极创造者和真理的被动接受者。在后现代课程理论中,"流浪者"向"观光者"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流浪者"而言,这是生存的唯一途径,其转变的路径是对话和回归性反思。

关 键 词:后现代课程 “观光者” “流浪者” 对话 回归性反思 

分 类 号:G423[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