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桂奎[1] 

机构地区:[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137-146,2,共10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教育部2012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905)

摘  要:如同"阐释学""叙事学"等理论体系基本实现了中西相互镜照融通一样,"互文性"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也早已有所潜滋暗长,拥有与西方相关理论相呼应的潜质。30多年来,人们通过不断地译介、评说、应用以及"比较研究",使这一理论在中国落地生根。大致说,中国传统探讨继承与革新关系的"通变"文论体系可以与西方"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基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唐宋文人推出了"转益多师""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传统诗法,标志着中国式"互文性"理论趋于成熟。明清诗画、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崇尚"仿拟",相关"通变"理论随之丰富了中国式"互文性"理论的内容。相对而言,中国式"互文性"理论带有"悖论"特质。其中,"形"与"神"、"犯"与"避"等许多相关观念与术语、范畴貌似水火不容,其实相辅相成。由于"互文性"之"互"既包括纵向传承的"历时互文"与横向互渗的"共时互文",还包括"传承互文"与"反哺互文"以及"正向强化互文"与"逆向反讽互文"等复杂情况,因此,运用这种学术眼光和"史识"意识,我们可以在关于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研究以及"重写小说史"乃至"重写文学史"等方面打开局面。

关 键 词:互文性 中西融通 仿拟 悖论特质 比较研究 

分 类 号:I0[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