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作品“矛盾”后的自我概念、人格及其阐释接受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津[1] 

机构地区:[1]郑州轻工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出  处:《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120-125,179,共7页Hube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曹植与其作品经典化研究"(15YJC751040)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唐前曹植其人接受研究"(2015-QN-539)研究成果;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资助项目"元前曹植接受史"(2014BSJJ099)研究阶段性成果

摘  要:曹植作品存在诸多"矛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折射出曹植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此意识源于其"高效能自我感"的自我概念,此概念之确立经由早期习得、遭遇冲突和后期固化几个时期。在此概念驱动下,曹植早期的儒家思想渐次内化为稳定的儒家人格。历史对曹植儒家人格的发现是一漫长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曹植的人格精神较少关注,故而对曹植作品的深刻内涵亦少挖掘。陈寿、裴松之、江淹、萧绎、王通等对曹植精神的不断发现,纠正了曹植形象接受的偏差,指引了曹植人格接受的方向,为唐以后对曹植作品的道德阐释奠定了基础。

关 键 词:曹植 矛盾 自我概念 儒家人格 阐释接受 

分 类 号:I209[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