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旺生[1]
机构地区:[1]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 处:《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6期141-147,共7页Social Science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04)
摘 要: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目"是对古人的理论和观念做"原始要终"的客观描述和历史还原。从知识谱系看,"还原"是现象学的中心方法。"保存"同样包含着"理解历史"和"历史理解"两个方面,是历史视域与郭绍虞自身视域(当下视域)的视界融合。此种"历史理解",一方面凸显为"进化论"的历史观,一方面表征为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事。"演进"与"复古"是构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支撑理念,在他看来,"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化"的意思。因此,"保存古人的面目"实际意味着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是"以古释古"与"以今释古"共生的复合话语模式。郭绍虞之"释古",不是死板地、机械地诠释,他是要深入古人内心,与古人交友。"以古释古"和"以今释古",一者是认识过去,是知识认识论;一者是以今人的眼光看过去,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演绎着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问题域。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2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