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细珍[1]
出 处:《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12期167-177,共11页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基 金: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ZD122
摘 要: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这可见于他们饥饿/欲望体验中精神语法的变迁及认同焦虑:从物欲初起时以"饥饿"为精神词根与立身修辞,遭遇"顽-废-痿"的精神抛物线,到新世纪转向"无用"之用式柔性反抗,继而试图"隐身"古典音乐以彰显商品隐性强权下精神的"灵晕"。当代作家对其症候的书写既释放自身的认同焦虑,也是俯身小说临水自照,借人物镜像进行精神内视,修正、建构自我,以实现替代式治疗及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式介入。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