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细珍

作品数:22被引量:2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西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症候史铁生小说艺术家当代小说叙事研究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粤海风》《山花(下半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如何想象物性:《物性叙事研究》的开拓与启示
《当代外语研究》2024年第6期191-195,共5页张细珍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编号22BZW167);202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ZGW22107);“齐物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小说物叙事研究(1978~2022)”的阶段性成果。
“物自体”是康德为标识人类理性认知的界限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否存在,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人的理性无法抵达它,由此成为哲学界一个悬置未明的问题。能否以文学叙事的方式想象、呈现、触摸物性(物自体),这是《物性叙事研究》进...
关键词:物性 “物自体” 《物性叙事研究》 
众“声”平等:论莫言的乡土“三籁”
《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345-365,共21页张细珍 
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齐物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小说物叙事研究(1978—2022)”(22BZW167)的阶段性成果
“用耳朵阅读”的莫言,诸根互用、听声类形,聆察乡土地籁、人籁、天籁。其中,主调音“地籁”,编织大地的肉身,确定乡土世界野性、神性的基本调式,体现作者虚而待物、与物同体的齐物思维和以声见人的叙事民主。信号音“人籁”折射作者返...
关键词:地籁 人籁 天籁 莫言 乡土音景 
从“大团圆”到“小团圆”--百年乡土循环叙事图式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268-277,共10页张细珍 
20世纪中国文学有大小两个颇具隐喻意味的“团圆”。一个是鲁迅笔下阿Q临刑前的“大团圆”,一个是张爱玲笔下盛九莉的人生“小团圆”。在此,借用大小两个“团圆”,隐喻百年乡土循环叙事图式的变迁。循环图式源自农耕文明因循太阳周而复...
关键词:大团圆 小团圆 乡土叙事 循环图式 
“物转向”背景下当代小说物叙事研究现状及新路被引量: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9-76,共8页张细珍 
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莫言与庄子研究”(ZGW19205)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国内外人文研究呈现"物转向"的新趋势,物研究成为一个新兴热点。"物转向"打破了人类中心论与本质主义的偏见,回到物本身,相信物自体的存在,承认物的力量,追寻物的本真,旨归于人/物平等,实现物的生态主义。当代中国小说物叙事研究...
关键词:“物转向” 当代小说 物叙事研究 庄子 
华人如何“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形象认同症候考察
《华文文学》2020年第6期35-41,共7页张细珍 
2019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莫言与庄子研究”青年项目,项目编号:ZGW19205。
当代作家笔下的旅外艺术家于本土/域外的对照体验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困境:"情欲艺术家"自我解放/解构的吊诡,跨国爱情难以跨越的东西方想象,自然/艺术联通的东西方二重唱的幻想。作为华人的"自塑形象",旅外艺术家的认同症候互文性地传递...
关键词:“自塑形象” 旅外艺术家形象 认同 症候 互文 
精神平衡术:论莫言的梦魇叙事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16-23,共8页张细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
狂欢化的梦幻叙事与幽闭型的梦魇叙事,是莫言小说风格"轻"与"重"的表现。《怀抱鲜花的女人》《拇指铐》《生死疲劳》讲述鬼魅故事,以重复循环的结构、不及物的情节营构密集压抑的叙事时空,描述人物在个体欲望、人际暴力、历史轮回的梦...
关键词:莫言 梦幻叙事 梦魇叙事 变体 
分身有术:莫言小说中的“莫言”被引量:1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184-194,共11页张细珍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2016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互文视域下中国作家笔下艺术家形象的症候研究(1978-2015)"(ZGW162002)阶段性成果
莫言小说中的"莫言",是莫言又不是莫言。他是作者俯身小说观照自我的精神镜像。莫言分身有术地塑造复数的"莫言",也被"莫言"塑造,二者表现出镜像合一、一分为二、三分鼎立的交错关系。《生死疲劳》中的顽童"莫言"与作者镜像合一,寄寓作...
关键词:莫言 镜像合一 一分为二 三分鼎立 
物欲时代小说中艺术家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
《社会科学论坛》2016年第12期167-177,共11页张细珍 
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ZD122
从饥饿/欲望体验角度考察市场转型以来艺术家形象精神语法的变迁及症候,这是目前学界尚未深入涉及的话题。作为文学介入时代的符码,艺术家形象往往构筑自成一界的寓言时空体,其精神标本式的存在具有隐喻性与转义性,是物欲时代症候的表征...
关键词:物欲 艺术家 精神语法 变迁 症候 
爱与美的乌托邦原罪:丁一与顾城的互文解读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1期32-36,共5页张细珍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ZD122)
《我的丁一之旅》中建构爱情与戏剧乌托邦的诗人丁一与现实中执迷于爱情与诗歌童话的诗人顾城存在互文性的精神关联。顾城之死喻示极致即绝境,这是所有乌托邦实有化的原罪,包括爱与美的乌托邦。史铁生则通过丁一失败的爱情实验与最后的...
关键词:爱与美 乌托邦原罪 丁一 顾城 互文 
70后视域下冯唐自媒体写作的症候考察——从《万物生长》谈起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91-95,共5页张细珍 
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13&ZD122);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莫言的文学世界’研究"(13YJA751066);2013年度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莫言与新时期文学创新经验研究"(13WYA002)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个跨界能手,冯唐的自媒体写作可谓观察70后作家的一个支点。基于肿胀而起的创作内驱力、精神内分泌式的文字繁殖,外加一点任情任性的才情,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冯唐青春叙事的写作范式。而与时俱进地玩转自媒体恰能让他肿胀的那喀索...
关键词:冯唐 《万物生长》 自媒体写作 症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