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郁欣[1]
出 处:《世界哲学》2017年第1期76-82,共7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施泰因交互主体性现象学研究”(项目编号:16YJA720006);广东省委宣传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项目(项目编号:WT431)的阶段性成果;中山大学“三大建设”专项资助
摘 要:探究自然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基本出发点。跟随狄尔泰,施泰因明确区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且竭力为精神科学找寻基础。而在追问精神科学的基础究竟何在这一问题上,施泰因受到现象学家胡塞尔和舍勒的决定性影响而偏离了狄尔泰。在施泰因那里,同感,不仅具有自然的面向,而且还具有精神的面向;同感现象学,在宽泛的意义上,不仅可以服务于自然科学,而且最终也为精神科学提供基础。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旨趣。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