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侗、壮民歌多声形态差异探究其原始的多声形态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朱嘉星[1] 

机构地区:[1]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

出  处:《艺术评鉴》2017年第2期49-51,共3页ART EVALUATION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侗、壮两族民歌当下的多声形态差异,来探究这两个同源民族的原始多声形态。文章以壮、侗两民族的多声形态分析和相关资料为佐证,对两民族民歌中的多声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判断,并进一步推断这两个民族更为原始的多声形态面貌。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壮侗两族民歌当下的多声形态;第二部分分析侗族多声形式与其伴奏乐器芦笙所属的古文化之前的关系;第三部分探究壮族民歌与古越诗词的押韵形式联系;最后总结侗、壮两族多声形态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 键 词:壮族民歌 侗族民歌 多声形态 芦笙文化 越人歌 原始多声形态 

分 类 号:J607[艺术—音乐]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