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星

作品数:8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音乐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乐器音乐教育音乐中国民族乐器声音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北方音乐》《人民音乐》《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艺术评鉴》更多>>
所获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北京市教委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中国民族乐器琴弦品质测量方法研究被引量:1
《艺术评鉴》2021年第6期1-3,共3页朱嘉星 刘莹 
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俄音乐文化交流新态势研究,项目编号:17YSC140;北京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国民族乐器琴弦物理及声学性能检测研究;黑龙江省普通本科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音乐与文化旅游:中俄古典音乐中的冰雪文化符号研究,项目编号:1306118001。
琴弦作为弦鸣乐器的激励体,是弦乐器发声的重要部件之一。长久以来,国内对于琴弦的制作工艺与整体品质关注较低,并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琴弦品质检测体系,直接导致我国民族乐器用弦品质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使用访谈的方式,对我国民族琴弦...
关键词:琴弦 品质 测量 振动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涵及模式建构被引量:4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9年第4期102-103,共2页刘莹 朱嘉星 
黑龙江省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互联网+”在高校音乐教育转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70204)阶段性成果
在当今中国,互联网+成为各专业、各行业、各领域寻求创新的热点模式。“互联网+”音乐教育既体现出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共性内涵,也体现出服务于音乐教育的个性内涵,“互联网+”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可以从由二者内涵演化出的功能与...
关键词:“互联网+” 音乐教育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之展望被引量:4
《艺术评鉴》2019年第10期77-78,共2页刘莹 朱嘉星 孙红杰 
黑龙江省2017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研究项目<"互联网+"在高校音乐教育转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JGY20170204)结题成果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教育知识的传播已不是大学的专利,由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带来的扁平化发展,会促使一些基础性课程被互联网取代。而研究型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育的生产者,知识的创造者。因此,以科学研究为主导,教学...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音乐教育 大学功能 科研主导 
冰雪音乐文化与冰制乐器
《艺术评鉴》2018年第13期73-75,共3页刘莹 朱嘉星 董宸 
2017年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项目<音乐与文化旅游:中俄古典音乐中的冰雪文化符号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冰雪音乐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音乐对冰雪文化的表现形式,特别对现存于世界重要冰雪音乐节中的冰制乐器进行了乐器类型描述、乐器制作的可行性分析、乐器使用的优劣之处论述。同时,探讨了冰制乐器在我国研发和使用的条件与前景,对...
关键词:冰雪文化 冰制乐器 冰雪音乐 
乐器声学测量中声学计量仪器的运用简介
《电声技术》2018年第2期71-75,共5页牛锋 朱嘉星 杨平 何龙标 许欢 白滢 钟波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4800)
采用声学计量仪器在全消声室中进行乐器声学测量,介绍了所采用的声学计量仪器和所用的全消声室的声学性能,并且介绍了在全消声室中对传统乐器进行声学性能采录的具体情况,并对古筝和大阮测量得到的数据用声学测量和分析软件进行了频谱分...
关键词:声学计量 乐器声学测量 消声室 
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北方音乐》2017年第7期5-6,共2页朱嘉星 
本文为了研究我国石磬的形制变化原因,对不同形状的石磬进行有限元的静力分析,以此推断不同形状的石磬的音色优劣点。另外,通过对真实石磬音色样本的的傅立叶分析,来对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最终结果相符,证明了石磬上倨下弧...
关键词:石磬 形制 有限元分析 频谱分析 
多元视角与学科融合——2016北京·第五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会议综述
《人民音乐》2017年第4期77-79,共3页朱嘉星 李子晋 
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承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协办的“2016北京·第五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于2016年12月3—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三十多个单位的一百余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一、代表和单位:多样的学缘...
关键词:乐器学 中国音乐学院 音乐院校 多元视角 学缘结构 学科融合 源域 非音乐专业 福建南音 声学研究所 
从侗、壮民歌多声形态差异探究其原始的多声形态
《艺术评鉴》2017年第2期49-51,共3页朱嘉星 
本文旨在通过侗、壮两族民歌当下的多声形态差异,来探究这两个同源民族的原始多声形态。文章以壮、侗两民族的多声形态分析和相关资料为佐证,对两民族民歌中的多声差异产生原因进行了判断,并进一步推断这两个民族更为原始的多声形态面...
关键词:壮族民歌 侗族民歌 多声形态 芦笙文化 越人歌 原始多声形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