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福建厦门361003
出 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年第6期1409-1411,共3页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基 金:2014年厦门市科技计划科技惠民项目(No.3502Z20144003)
摘 要: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