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视角下的个体主体性和组织主体性:精准脱贫的重要议题  被引量:16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陆汉文[1,2] 杨永伟[1]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武汉430079 [2]华中师范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院,武汉430079

出  处:《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3期32-39,共8页Study & Exploration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精准扶贫的科学体系设计与研究"(71541039)

摘  要:农村精准脱贫实践既是国家建构和发展干预的过程,更是贫困人口参与和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从反贫困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脉络可以看出,贫困人口作为发展主体的认识是在反贫困实践中不断反思建构的结果。对贫困人口主体性的分析,需从个体(家庭)主体性和组织(社区)主体性两个层面展开。S村的案例表明:一方面,贫困人口虽在个体层面处于"在场"状态,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个体主体性的发挥比较有限;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在组织层面处于"被动在场抑或缺席"状态,组织主体性的缺失导致了贫困人口参与脱贫实践的表面化现象。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需求分别从个体与组织层面嵌入农村反贫困实践的逻辑中,实现贫困人口与外部干预主体的协商共治,是破解扶贫困境、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贫困人口 主体性 发展理论 精准脱贫 

分 类 号:C91[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