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秦程节[1]
机构地区:[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出 处:《电子政务》2017年第4期49-57,共9页E-Government
基 金:2016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思潮网络传播影响下青年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编号:GD16YMK02);2016年度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研究"(MYZX201623);2016年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思潮网络传播与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2016QN02)
摘 要:网络群体极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异化现象,具有明显的情绪化和非理性特征,容易导致网络空间的暴力倾向,触发网络舆情危机,引起网民虚拟社会道德失范和群体情感的狂暴,并最终可能诱发公共危机事件。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互联网的"技术风险特性"是潜在根源,转型时期社会矛盾郁积及"空间转移"是主要诱因,网络"道德泛化"是重要推动力量,网民"从众"与"集体无意识"是共同心理基础。防范和化解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需要结合互联网虚拟实在性的传播特点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其中加强网络话语权建设是化解问题的关键,提升现实社会治理水平是重要基础条件,创新网治模式、优化网络生态是基本保障,提升网民素养、培育公共理性是内在诉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