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丽君[1]
机构地区:[1]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出 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K S015
摘 要:麦克斯·施蒂纳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把共产主义说成是"游民"状态,把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状态说成是一种强制的劳动者状态,并把共产主义说成是爱的国家的光荣。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虚构的共产主义观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们指出,把共产主义理解成社会占有并消灭个人的占有是一种逻辑虚构;共产主义是要消灭雇佣劳动,这样才能消灭市民的"操心"和无产者的贫困;共产主义并不是用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把处于某特定历史阶段的某个阶级的意识当成普遍的人的意识,是错误的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观中,利己和尊重个人的价值不是一回事,肯定个体劳动的价值并不是肯定雇佣劳动,个体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不是相互对立的,人和物的价值的关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着的。因此,只有把价值观置于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视野下才能准确地回答马克思主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问题,并划清共产主义和其他不科学的社会历史学说的界限。
分 类 号:A811.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018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