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君

作品数:14被引量:10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权利唯物史观科学实践观邓小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研究》《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述的意义被引量:5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年第22期54-56,共3页张丽君 黄靖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说包括“基因说”“根魂说”“沃土说”等。这些新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系列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论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说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利益”的伦理思考被引量:1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2018年第1期171-181,共11页张丽君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形成史研究”(15BKS015)之研究成果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和'疑问'。'难事'和'疑问'可以分析成三个层次的问题:观念和现实的矛盾;物质生活的总和和法、国家的关系;物质利益因为财产占有导致的矛盾性。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更为关键。马克...
关键词:《莱茵报》 马克思 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共产主义观的批判被引量:1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张丽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K S015
麦克斯·施蒂纳从利己主义立场出发,把共产主义说成是"游民"状态,把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状态说成是一种强制的劳动者状态,并把共产主义说成是爱的国家的光荣。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虚构的共产主义观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们指出,把共产主义...
关键词:施蒂纳 利己主义 共产主义 价值观 
马克思的权利尺度思想与公民权利保障
《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65-68,共4页张丽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BS003)
马克思所理解的权利本性在于使用同一尺度。权利就是尺度的思想,能够很好地兼容权利就是资格和权利就是要求权的说法。权利就是资格的说法,强调不依赖什么条件而仅仅凭借生命个体就可以享有自由幸福的权利,显然这种理解中的尺度是个体...
关键词:权利 资格 要求权 尺度 保障 
刘少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同领导者矛盾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124-127,共4页张丽君 
在对农村公社、国营工厂、国家机关人民群众与领导者的矛盾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刘少奇分析了人民群众与领导者矛盾的表现、类型、成因、性质、地位,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人民群众 领导者 矛盾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实践观新探索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16-20,共5页张丽君 
邓小平理论奠定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正是对实践的科学把握促使邓小平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向邓小平理论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实践观的一个重要新特点就是更加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而解放思想论是和其实践主体论密不可分的,在实...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科学实践观 新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14-18,共5页张丽君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矛盾的主体日益多元化,形成了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农民多层级的干群矛盾关系,干群矛盾具有了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特点。农村干群矛盾的演化,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主要有国家与农业...
关键词:新时期 农村 干群矛盾 
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认识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28-33,共6页张丽君 周海春 
唯物史观的诞生过程表现为历史认识论的确立过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科学实践观的确立解决了历史认识论问题。实践历史认识论回应了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推进了唯物史观的研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科学实践观 历史认识论 
《论犹太人问题》的社会主义价值
《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2期9-11,共3页张丽君 
《论犹太人问题》论述了封建主义和基督教国家中的人的生存,封建社会的瓦解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以及人的解放等问题。这些论述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社会主义应该建立在一种科学的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社会和谐”;...
关键词:马克思 《论犹太人问题》 社会主义 人的解放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基本理路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52-57,共6页张丽君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不是创造论的、实体论的、机械论的、先验论的,而是实在论的、关系论的、活动论的、获得论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思维置于现实性的逻辑基础上,辩证运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得出人的本质的思想。
关键词:人的本质 现实的个人 一般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