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2]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宜昌443002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7期248-252,共5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278281);长江科学院开放研究基金(编号:CKWV2015205/KY);三峡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编号:KJ2014B038);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编号:T201304)
摘 要:以含碎石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建植模式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大类14种建植模式中,除了单植草本A2模式外,其余13种建植模式的土壤容重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其中单植灌木模式下容重增大幅度最为明显;土壤含水率变化均明显;总孔隙度在三大类14种建植模式中出现降低现象,其中单植灌木模式下降低幅度明显且最大,草灌混植模式次之,单植草本模式没有明显变化;p H值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建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垂直分布均表现为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不同建植模式间土壤酶活性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蔗糖酶活性差异最为显著,在B1模式(多花木兰栽植密度20%)下酶活性最高,A6模式(狗牙根栽植密度为100%)下最低,C模式(狗牙根多花木兰混植)下较为稳定;磷酸酶活性在C3模式(狗牙根栽植密度60%+多花木兰栽植密度40%)下最高;脲酶活性变化范围较小,且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受建植模式影响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三大类建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间也存在着一定相关性。
分 类 号:X171.4[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