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郭宗儒[1]
机构地区:[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100050
出 处:《药学学报》2017年第5期832-836,共5页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摘 要:新药创制是复杂的智力活动,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创造、产品开发和医疗效果等多维科技活动。每个药物都有自身的研发轨迹,而构建化学结构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涵盖了药效、药代、安全性和生物药剂学等性质。本栏目以药物化学视角,对有代表性的药物的成功构建,加以剖析和解读。20世纪90年代在基于靶标结构设计药物(SBDD)的研究中,沙奎那韦是为数不多成功的一个。由于解析了HIV蛋白酶的作用机制和酶的三维结构,研究者得以从最简单的基本单元入手,在成药性理念的指导下,"生长"成与活性中心的形状、尺寸和电性呈互补结合的拟肽链,同时"注入"过渡态的类似结构,完成了首创的高活性的口服抗艾滋病药物沙奎那韦。进而研发者针对该首创药物的不足,继续在结构生物学的指引下,研制成活性更强、药代完善和克服耐药的两个更新产品。安普那韦和地瑞那韦在同一理念下研制成功,但无论在宏观生物学和化学性质上,还是微观的结合特征和热力学的焓-熵转化方面,都更胜一筹。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