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关鹏飞[1]
出 处:《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5期62-81,共20页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摘 要:苏轼诗画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渐成熟。早期(主要在嘉祐年间)以诗论画,对吴道子绘画精髓体味不足。熙宁、元丰时期,随着习画实践和画学素养的增加,苏轼贯通诗人论画和画学入诗的两个传统,提出"诗画一律"观,其中诗画互参是实现途径,而"清新"美学则是审美维度。在"清新"美学中,"清"是脱去外物之色,得其神理;"新"是对主体有所抑制,与天出新。这是苏轼诗画论流变过程中融通释、道思想的成果,对苏轼的艺术人生乃至后来的中国艺术史都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