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玉昆[1,2]
机构地区:[1]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2]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
出 处:《戏曲艺术》2017年第2期112-116,121,共6页Journal of National Academy of Chinese Theatre Arts
基 金:2015年度河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豫剧与河南地方戏表演艺术研究"(批准号:2015YBRW005)研究成果;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研究"(批准号:2016-GH-133)结项成果
摘 要:豫剧现代戏表演艺术随着剧种现代化的进程,渐次消弭了许多豫剧创始之初带有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色的表演语汇,其源自"河南梆子"的许多艺术表现特征渐趋淡化。这种"去梆子化"的当代发展趋向表现为"普适化"与"视觉偏移",它是戏曲艺术发展完善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当代豫剧传播的外部媒介环境使然。应该辩证地看待地方戏曲剧种现代化进程中追求艺术表现"普适化"的努力和尽力保留该剧种典型地域文化艺术特色表演语汇之间的"度";豫剧现代戏表演中的"做"、"打"二功或可大胆"去梆子化",但"唱"、"念"二功、特别是传统豫剧中那些带有"梆子味"的板式、曲牌、调性等必须很好地传承延续,从而实现地方戏曲剧种的艺术风格化,保留文化多样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