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译”视野里的《屠场》译文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咸立强[1]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出  处:《郭沫若学刊》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Journal of Guo Moruo Studi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C751090)阶段成果

摘  要:郭沫若在"附白"中首次使用"风韵译"一词,《批评意门湖译本及其他》给予了详细阐述,从"字面"、"意义"和"风韵"等层面提出了"完美的译品",并付诸翻译批评实践。《郭沫若学刊》2015年第4期张慧教授《"风韵译"再探索》一文从"风韵译"的角度探究郭沫若所译《屠场》,有多处不妥当处。翻译的"风韵"与译者个体的主观追求有关,不同译者追求的"风韵"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各异,不能设想存在非此不可的某种特定的"风韵"标准。

关 键 词:风韵译 郭沫若 《屠场》 

分 类 号:H315.9[语言文字—英语] I046[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