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霄冰[1]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出 处:《宗教人类学》2013年第1期168-181,共14页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批准号:12JJD78000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 要:人类学视角的本土宗教研究是一种带有比较眼光和文化相对主义意识的学术行为。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整个大中国文化区域内所发生的各种信仰形式及其仪式和象征制度。研究的出发点则应是社会事实本身,而非抽象的观念或意识形态。本文借用莫斯和于贝尔的"献祭的图式",分析了三个儒家祭仪个案:孔庙释奠礼、颜林祭祖礼和榉溪农家谢年祭。它们在本质特征上具有一致性,都属常祀,且都以日常食品为主要祭品,但牺牲的屠杀都要在幕后完成,而不在祭祀中上演"仪式性屠杀"。在仪式过程中三种祭礼都始终保持中庸平和的氛围,没有出现莫斯—于贝尔图式中的波峰状态。由此可见,与基督教信仰所不同的是,儒家文化中的生与死、神与人、圣与俗之间并无绝对的分隔,而是存在着一种家庭成员般的亲密、信任、互为惠利的伦理关系。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