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卓尼藏区基层政权模式的革变——以“博峪事变”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崔丽霞[1]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

出  处:《民国研究》2017年第1期173-183,共11页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基  金:南京大学研究生跨学科科研创新项目“民国保甲制度与甘南藏区基层社会变迁研究”(项目编号为2016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南京国民政府甘肃保甲制度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项目编号为13BZS06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时至抗战前夕,偏踞甘肃西南的卓尼藏区仍然沿承着其封建而古老的土司制度,国家权力被排斥在卓尼政教大权之外。1937年在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和卓尼内部不安分子的操纵下,博峪事变发生,土司杨积庆被杀。甘肃省政府借机干预卓尼政务,实行改土归流,成立卓尼设治局。虽然甘肃省政府在稳定西北边疆、安抚杨氏土司家族的原则下,给予杨氏家族及其继承人杨复兴等人一系列的政教权力,从而导致卓尼藏区的改土归流很不彻底,但博峪事变与卓尼设治局的成立,毕竟为国家权力的渗入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1940年代保甲制度在甘南藏区的强力推行,卓尼基层政权开始在国家权力的导引下逐渐向近代化的方向缓缓前行。

关 键 词:卓尼 博峪事变 改土归流 杨积庆 甘肃省政府 

分 类 号:D693.72[政治法律—政治学] K258[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