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朱刚[1]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  处:《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9-11,共3页

摘  要:我们已经无法离开“五四”来谈论传统,这一点对于身处20世纪以后的中国人,应该毫无疑义。实际上,“五四”以前并没有现代学科形态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因为这里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史”,其概念内涵皆与古籍中所说不同,都是“五四”以来所建构并逐步完善的。虽然传统并不完全沦为沉默不语的史料,但它已经被“对象化”,作为一种对象被我们思考和处理。从方法的角度说,“中国文学史”跟“英国文学史”或“印度文学史”只是研究的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建构起这样的“中国文学史”,本身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所以,从建构“中国文学史”的需要出发去审视传统,而不是按弘扬或延续传统的需要去勾勒其中的文学部分,是20世纪的主导倾向,也就是研究者的基本态度。换句话说,先有“中国文学史”的一系列问题意识,然后才有传统在我们研究者视野里呈现的面貌,而不是相反。

关 键 词:中国文学史 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 20世纪 英国文学史 学科形态 “中国” 主导倾向 

分 类 号:I209[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