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方式批判的马克思正义思想  被引量:28

Justice in the Ligh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冯颜利 段忠桥 吴忠民 

出  处:《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4-16,共13页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基  金: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双重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研究”(项目号12AZD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正义理论的思想光谱中,“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居于研究的聚焦点。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思想逻辑对西方正义观念的解蔽与重大变革,为人类正义问题的破解和正义事业的进步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全面把握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部研究员冯颜利认为,正义根源于实践,必然体现一定阶级利益的正义原则和应然状态的现实逻辑和理想逻辑的统一。在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分析视野下,马克思正义思想突出的优势和特点在于实现了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统一,即统一于一定社会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和未来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段忠桥认为,20世纪70年代艾伦·伍德提出的“马克思并不认为资本主义是不正义的"命题,片面理解马克思关于“正义概念”、资本主义“交易的正义性”和“资本占有剩余价值”的理论内涵,不仅全部解读是错误的,而且理由都不能成立,因此“伍德命题”的逻辑结论必然不能成立。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吴忠民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是由普惠性公正和差异性公正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社会各个群体成员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对二者之一畸轻畸重的理解,将导致普惠性公正和差异性公正出现程度不同的分离,对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负面效应。因此,科学认知普惠性公正与差异性公正的平衡发展逻辑,具有理论创新和指导政策制定的重要现实价值。

关 键 词:正义问题 唯物史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剩余价值生产 20世纪70年代 

分 类 号:B03[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