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理论探讨》2017年第6期5-11,共7页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14AZD13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151091);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国家参与全球治理(SPIGG)指数的指标与测量"(201473);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间互动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13SG50);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创新研究"(15ZS060)阶段性成果
摘 要: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可能性,会成为未来社会科学讨论的关键问题。奇点是西方学者用以描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临界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而自学习就是人工智能最令人类生畏的地方。遗传算法可以帮助人类获得问题的最优解,但人类并不知道这一算法的运行逻辑及其背后的实现路径。自我意识可能会成为人类智能的最终屏障,然而,情感计算在帮助机器理解人类意图的同时,也会增加机器发现其主体间性的可能。在未来,机器与人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上演又一次主奴辩证法的循环。尽管人类的初衷是功利性地使用机器,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最终很有可能达成与机器相互承认。换言之,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在与人类的斗争中,取得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实现黑格尔意义上的相互承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