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出 处:《理论月刊》2017年第12期36-41,共6页Theory Monthl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5CZX031);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TJZX16-003)
摘 要:在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中有一种从纯粹概念出发进行推导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对此提出了一种批判,其核心主张即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这就是所谓康德的存在论题。康德的存在论题意在区分存在和实在,将实在归为质的范畴,而将存在纳入模态范畴。模态范畴中的存有—非有表达的是与认识能力中的知性的经验运用之能力的关系,而知性的经验运用之能力的前提是对客体的知觉先行于客体的概念。海德格尔对康德存在论题的现象学解释集中在对知觉概念的分析上,他首先描述出知觉的三重结构,即行知觉、被知觉性以及被知觉者,进而将康德那里的被知觉性与认识主体之关系还原为存在与此在之关系,这一还原是通过对先验自我的存在论—生存论改造而获得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