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主体性:近代天下崩解后国家与文化的紧张——兼及“中国本位文化”的争论  被引量:5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罗志田[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期84-101,共1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近代西方意义上国家和文化观念的传入,使"何为中国"成为一个需要在世界性的眼光中重新回答的问题。随着"天下"的崩解,新兴的国家与文化衍成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师法西方以自救的进程中,是先拯救国家还是同时兼及文化,形成了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的对峙。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主张,实际侧重的却是"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更多指向了非文化的国家实体。其基本口号和实际侧重之间,明显存在紧张。而其通过文化建设拯救实体国家的取向,又挑战了国家强弱决定文野区分的近代新说。他们的主张引起了诸多争议,背后的问题是:究竟是实体中国还是文化中国更能代表中国?如果两者都不能充分表现中国,则中国的主体性是否超越于国家实体和文化之上?

关 键 词:国家与文化 世界眼光 民族论述 民族文化 中国与世界 本位文化 

分 类 号:K25[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