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罗志田[1]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1期84-101,共18页Social Science Front
摘 要:近代西方意义上国家和文化观念的传入,使"何为中国"成为一个需要在世界性的眼光中重新回答的问题。随着"天下"的崩解,新兴的国家与文化衍成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在师法西方以自救的进程中,是先拯救国家还是同时兼及文化,形成了民族主义和民族文化的对峙。1935年,王新命等"十教授"提出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主张,实际侧重的却是"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更多指向了非文化的国家实体。其基本口号和实际侧重之间,明显存在紧张。而其通过文化建设拯救实体国家的取向,又挑战了国家强弱决定文野区分的近代新说。他们的主张引起了诸多争议,背后的问题是:究竟是实体中国还是文化中国更能代表中国?如果两者都不能充分表现中国,则中国的主体性是否超越于国家实体和文化之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7.14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