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2]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 处:《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1期177-192,共16页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浙江大学争创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资助编号:201702B
摘 要: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是马振文人生的分割点,返家行服为其由在职官僚转变成退居士大夫提供了契机。在山东清平县授徒、结社期间,马振文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北伐援军攻占临清州城的民变事件。在十首"临清之战组诗"中,诗人马振文择选五言律诗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抒发真情实感中寓意褒贬,从诗歌体裁、内容、意旨上较全面地继承了肇始于杜甫的诗史书写传统。而在《粤匪陷临清纪略》中,史家马振文则从外在形制、基本内容、创作目的诸多方面考虑,热衷于私人书写历史,并将实录确立为基本创作原则。通过组诗与纪略的文本对读,可见诗人、史家双重身份的马振文都有以文字表现历史事件并干预现实的强烈夙愿。自陈寅恪提倡并践行"诗史互证"之法后,学人对此法多有争议与发覆。晚清退居士大夫马振文以五律、纪略书写同一民变事件及其所呈现出的晚清士大夫群体内部对事件的不同声音,可用于观照晚清社会在内忧外患作用下萌生的胎动。此一案例的精致扎实研究,以及挖掘潜藏的文学、史学思维模式的互动与对话,可为剖析与建构学术史提供一定帮助。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9.12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