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钟天娥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北京100875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149-158,共10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基本经验研究"(2018M63137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知识界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文化民族性诉求凸显,文化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诸如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热潮,文化自信与文化反省的讨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发起的新启蒙运动等,虽然主张各异、不乏论争,但都强调文化对于解决民族危机的重要意义,把文化研究、文化运动与民族救亡紧密结合;都重视文化的民族性,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价值,力求通过文化建设,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这些倾向深刻反映了30年代思想界的一种普遍趋向,即文化民族性诉求的凸显,体现了民族危机下知识分子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