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代迅[1]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6期183-196,共14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6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720151276)
摘 要: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体制化建设,始于1950年代早期。这个体制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借助于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初步形成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这个理论从1960年代初期发端,到1980年代初期大致定型,其核心内容是从西方直接移植的民族文学独特性和差异性理论。1990年代以来,同样是西方移植而来的文化身份等理论对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个理论范式,一方面冲击了汉族中心主义文学史观,有助于改变少数民族文学的边缘地位;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把西方国家意义上的民族文学简单类比或直接等同于我国族群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否认我国各民族文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忽视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而产生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性,造成了理论阐释的错位。我们需要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实际状况,改变外来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本土少数民族文学之间缺乏内在必然联系的情况,建构能够有效阐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话语体系。
关 键 词: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中国本土少数民族文学 错位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0.22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