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晓明[1]
机构地区:[1]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
出 处:《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81-89,共9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摘 要: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着的某种事物视而不见,造成"现隐"效果,即虽然某种事物在场上显现,却"规定"表演者不能看到;与此相反,不在场的诸事物也可以视为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以"第五堵墙"为条件的。由此,"第五堵墙"不仅大大拓展戏剧表现的空间,而且重新定义在场与不在场,更重要的是,"第五堵墙"具有"能在"也即发生性的意义。"第五堵墙"体现的乃是一种"区分性",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空间。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