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
出 处:《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5期64-72,共9页Academic Forum of Nandu: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基 金: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1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规定定性为注意规定,在学理上具有合理性。但是,这不但要求在"携带凶器"之外添加"显示、威胁使用甚至使用凶器"的客观行为要素,而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用凶器的目的。对"携带凶器抢夺"的以上两种解释方式均有缺陷,修改立法是彻底解决争议的必要途径。对于"携带凶器抢夺",可以考虑作为抢夺罪的基本行为方式之一或加重情形之一加以规定。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