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凶器抢夺

作品数:80被引量:9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彭泽君马玉海魏璨张明楷侯国云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携带凶器抢夺”性质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8年第5期64-72,共9页王志祥 王艺丹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刑法修正的理论模型与制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ZDA061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和通行的学理解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理解为法律拟制。这样的理解不但违背了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而且抹杀了抢劫罪与抢夺罪之间的界限。将"携带凶器抢夺"规定定性为注...
关键词:携带凶器抢夺 法律拟制 注意规定 显示凶器 使用凶器 
论“携带凶器抢夺”如何定性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17期223-224,234,共3页何静 
抢劫罪一直是我国刑事领域打击的重点,在刑法学说上争议不断。不仅因为它社会危害性巨大,而且它侵犯的是双重法益:即公民财产权和公民人身权。根据《刑法》相关条款的规定,抢劫罪主要包括第263条普通抢劫罪、第269条转化型抢劫罪、第26...
关键词:携带 凶器 抢夺 抢劫罪 法律拟制 
如何理解刑法意义上的“凶器”概念
《中国检察官》2018年第2期79-79,共1页马量 关玉新 
[案情]刘某与犯罪嫌疑人王某系亲属关系。刘某与鲁某因同行业竞争引发纠纷,遂找犯罪嫌疑人王某、张某参与斡旋调解。王某认为鲁某没给刘某面子,遂生打人想法。待鲁某走出调解办公室后,王某从刘某车中取出白钢鞋拔子,张某从地上捡起一根...
关键词:司法解释 人身安全 刑法意义 携带凶器抢夺 
“携带凶器抢夺”认定疑难探析
《检察调研与指导》2017年第6期67-69,共3页 
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抢夺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抢劫。这说明,“携带凶器抢夺”的条款所涉绝大多数的情形是,被害人并没有看到犯罪嫌疑人携带凶器。如果看到,主要...
关键词:犯罪 被害人 凶器 规定 刑法 嫌疑人 
从法益保护角度理解“携带凶器盗窃”被引量:5
《人民检察》2014年第6期74-75,共2页周光权 
刑法修正案(八)将携带凶器盗窃作为成立盗窃罪的一种情形,说明盗窃罪的保护法益已经有所变化,即从单纯保护财产占有权、所有权转向同时保护人身权.至于保护人身权的方式,虽不像抢劫罪、抢夺罪那么直接,即不是通过禁止某种直接对人的暴力...
关键词:携带凶器盗窃 盗窃罪 被害人 场合 侵犯财产罪 携带凶器抢夺 法益保护 
论“携带凶器盗窃”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116-121,共6页闫瑞 
2011年5月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增设了盗窃罪的不同犯罪情节,"携带凶器盗窃"就是其中一种。201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出台司法解释第3条第3款规定,携带枪支、爆炸物、...
关键词:凶器 携带凶器 携带凶器盗窃 携带凶器抢夺 
浅析“携带凶器抢夺”的罪名转化是否合理
《法制博览(名家讲坛、经典杂文)》2013年第2X期273-273,共1页张溪月 
抢夺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一个罪名。我国刑法规定,实施抢夺行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以依法以抢劫罪论处: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抢夺之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转化为抢劫犯罪;刑法第二...
关键词:抢夺 抢劫 携带 凶器 犯罪主观意识形态 
凶器未显露在外的抢夺行为如何定性
《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20期13-14,共2页李红霞 
本文案例启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具,包括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从该条法条性质及文义规定看,携带凶器抢夺并不要求行为人显示凶器,更不...
关键词:携带凶器抢夺 抢夺行为 《刑法》 行为人 第二款 性质 被害人 用法 
携带凶器抢夺定抢劫罪问题研究被引量:1
《刑法论丛》2012年第3期281-315,共35页金泽刚 
《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定抢劫罪属典型的拟制型立法,对"凶器"和"携带凶器"的认定应当秉持谨慎有度的解释原则。对"携带凶器抢夺定抢劫罪"的理解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行为人实施抢夺时携带凶器但...
关键词:携带凶器 抢夺 拟制型抢劫罪 特殊类型抢夺罪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之认定被引量:1
《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6期10-13,共4页程国栋 赵敖宇 
本文案例启示:立法之所以将“携带凶器抢夺”拟制为抢劫罪,是因为两者侵害的法益与社会危害性基本相同或相似,也即两者之间在法益侵害、客观危险、主观恶性上存在相当性。在具体认定“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时,应结合“凶器”本身对...
关键词:携带凶器抢夺 抢夺行为 法益侵害 携带凶器行为 社会危害性 主观恶性 人身安全 主观目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