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夺行为

作品数:35被引量:6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肖智川魏璨陈建清刘明祥吴大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法学杂志》《中国刑事法杂志》《管理@人》《法制与社会》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抢夺行为的定型化与体系性解读——从抢夺罪与盗窃罪的界分切入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09-114,共6页周洁 杨苡铭 
文章以刑法体系解释和罪刑结构为视角,回归刑事本土化立场,秉持刑法学界的理论通说,坚持将公然和秘密作为盗窃罪和抢夺罪的界分标准,以在现行刑法体系中实现罪刑均衡。基于对盗窃罪与抢夺罪行为特征的分析,明确公然性是抢夺罪的本质和...
关键词:抢夺罪 盗窃罪 界限 公然性 刑法体系 
论抢夺行为被引量:4
《人民检察》2019年第21期5-13,共9页刘明祥 
我国刑法规定的直接夺取型的财产罪,是以秘密夺取还是公开夺取为依据,分为秘密夺取罪与公开夺取罪,前者包含盗窃罪,后者包括抢夺罪,含聚众哄抢罪与抢劫罪。自古以来,抢夺都具有公然或公开夺取他人财物的含义。将抢夺界定为以对物暴力的...
关键词:抢夺 财产罪 公然夺取 秘密窃取 
盗窃转化抢劫罪的主客观构成要件
《公民与法(审判版)》2017年第8期34-35,共2页屈林英 
裁判要旨 认定转化型抢劫罪除了要具备“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这一前提要件之外,还需同时具备“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的主观要件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客观要件.
关键词:客观构成要件 转化抢劫罪 盗窃 转化型抢劫罪 抢夺行为 窝藏赃物 客观要件 主观要件 
已封存的犯罪记录不应在成人诉讼中使用
《人民司法》2016年第32期55-56,共2页沈启勇 
行为人未成年时的抢劫犯罪记录被依法封存,其成年后又实施抢夺行为的,对其抢夺行为应单独评价,按照刑法关于抢夺罪定罪量刑标准进行处罚,而不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关键词:抢劫犯罪 封存 最高人民检察院 诉讼 成人 抢夺行为 定罪量刑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 
转化型抢劫罪中对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正确认定
《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年第7期45-45,共1页饶谋 
法律条款应具有系统性,我国《刑法》第269条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众多争议,是由于我国法律条款严谨性、系统性不够的缘故。为了使我国法律条款系统化,本文对转化型抢劫罪中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正确认定做了...
关键词:转化型抢劫罪 争议 分析 认定 
从邹某某诈骗罪案论诈骗过程中伴有抢夺行为应如何定性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3年第29期80-80,82,共2页岳阳 
诈骗罪是指以不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于错误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近几年司法实践中,随着诈骗类犯罪数量的激增,如诈骗与抢夺、盗窃等行为相结合的疑难案件相继出现,司法实务界...
关键词:诈骗罪 犯罪构成 认识错误 处分行为 
凶器未显露在外的抢夺行为如何定性
《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20期13-14,共2页李红霞 
本文案例启示:《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携带凶器抢夺中的“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具,包括性质上的凶器与用法上的凶器。从该条法条性质及文义规定看,携带凶器抢夺并不要求行为人显示凶器,更不...
关键词:携带凶器抢夺 抢夺行为 《刑法》 行为人 第二款 性质 被害人 用法 
谈盗窃与抢夺行为的界分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2年第23期62-62,64,共2页张嵘 
本文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出发,在归纳当前理论界区分盗窃与抢夺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以理论指导实践,对盗窃与抢夺的界分作出阐述。
关键词:盗窃 抢夺 界分 
“携带凶器抢夺”行为之认定被引量:1
《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16期10-13,共4页程国栋 赵敖宇 
本文案例启示:立法之所以将“携带凶器抢夺”拟制为抢劫罪,是因为两者侵害的法益与社会危害性基本相同或相似,也即两者之间在法益侵害、客观危险、主观恶性上存在相当性。在具体认定“携带凶器抢夺”的行为时,应结合“凶器”本身对...
关键词:携带凶器抢夺 抢夺行为 法益侵害 携带凶器行为 社会危害性 主观恶性 人身安全 主观目的 
对行驶中车辆实施砸车抢钱行为构成抢劫罪
《人民司法》2011年第22期56-58,共3页闵海蓉 许媛媛 
【裁判要旨】汽车本身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驾驶者精神高度集中,被告人对行驶中汽车实施砸车抢夺财物的行为,必然会给驾驶者带来恐惧、紧张的心理刺激,实质上对其造成了精神上的强制。被告人为实施抢夺行为而携带并在抢夺过程中使...
关键词:行为构成 抢劫罪 抢夺行为 车辆 社会危害性 被告人 高度集中 心理刺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