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怡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出 处:《文艺研究》2018年第9期55-63,共9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教育部省部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民国时期诗歌教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4JJD750007)成果
摘 要:无论是文学史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激赏式描绘,还是当下学界对"五四"的一些质疑,都倾向于将新诗视为晚清以来一系列不完善的尝试的结果。事实上,新诗的创立并非一日之功,在不同阶段都留下丰富的探索成果,成为"五四"以后现代新诗写作的资源。新诗的探索者不限于胡适这样的新式知识分子,而是始终存在着不同群体、不同个人的努力,他们分享着变革的愿望与氛围,这种总体"势能"让诗歌史的变革真正成为可能。总之,中国新诗是整合多种书写语言资源的结果,正是它们的交融、冲突最终"磨合"成今天的新诗形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