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樊小玲[1,2]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 [2]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出 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10期160-164,共5页Moder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材中国形象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6BXW062);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设立与传达"(项目编号:EIA140408)的研究成果
摘 要:从社会功能视角出发,将教科书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再生产的"场域",发现教科书不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的过程,而且是这一过程举足轻重的参与者和构建者。"国家形象"是教科书"自我认知"与"世界图景描摹"过程的核心产物。由于弱化实施者与动机的类科学叙事模式及缺乏作为互动成员的直接合叙者的特点,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在极大程度上被客观化和权威化,从而对学习者有直接、显性和强制性的影响,为青少年解读一个国家提供最为权威的参考。教科书与国家形象的交叉研究不但拓展了教科书的功能研究范畴,也为"国家形象传播"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