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光明
出 处:《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8期37-42,共6页Social Scientist
摘 要:自斯坎伦的道德契约论提出以来,契约论作为一种道德分析工具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斯坎伦的契约主义与经典契约论有众多区别,他不再坚持个体基于具体对象的某种"一致同意",而是将理由作为订约基础,究其根本原因是斯坎伦对欲望和理由何者优先的问题有着不同理解。文章选择当代道德契约论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高蒂耶和斯坎伦,二者分别代表了当代道德契约论的两种不同方向,在Stephen Darwall看来,契约主义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自利契约论和非自利契约论两个类别[1],高蒂耶的契约论属于自利契约论类别,斯坎伦的则属于非自利的契约论。通过分析二者的行为理论,进而从更为基本地层面阐述当代道德契约论两种不同向度的区别。高蒂耶继承古典霍布斯契约论的传统,将契约主义原则建立在偏好满足和利益提升之上,斯坎伦则更多地继承康德传统,将契约主义建立在理由的"合理拒绝"之上。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98